作者簡介
蒙德里安及其荷蘭"風格派",作為一種藝術運動,并不局限于繪畫。它對當時的建筑、家具、裝飾藝術以及印刷業(yè)都有一定的影響。事實上,"風格派"內(nèi)的許多成員正是各藝術領域的積極活動家。
提到蒙德里安,我們馬上會想到那些規(guī)格不同的矩形方格子。某些美術評論家認為蒙的作品只適用于廣告設計、家具、印刷品和建筑裝潢,根本談不上"繪畫"二字。這種批評其實是抽象的,因它離開了時代特征,當時蒙德里安不這樣認為,他一步一步地走上繪畫幾何學的抽象構圖道路,是沿著立體派和未來派的單純化結構而來的。
彼埃·蒙德里安(1872.3-1944.2)生于荷蘭阿麥斯福特。早年曾在阿姆斯特丹藝術院校受過專門培訓,1892取得中學圖畫教師資格。1904年前他一直是學院派的現(xiàn)實主義畫家。說來也怪,他這一時期的作品表現(xiàn)了對畫面空間進行控制和抽象安排的天賦。到了1908年,蒙德里安意識到要在現(xiàn)代藝術中尋求革新,他先試以最單純的紅、黃、藍、綠等原色刻畫森林大樹的起伏線條和海上波浪的動勢,在以后的幾年里,以平面表現(xiàn)手法畫了一些教堂和草堆的作品,選色隨意,整個畫面是紅、黃斑點構成的圖案。這是他從點彩派畫家中學來的。不過,那只是邯鄲學步,帶有盲目性。他并不愛好印象派的直觀性;有時從他的畫上還可以看到凡·高的粗獷的純色。
現(xiàn)代西方抽象派繪畫總的來說都脫胎于立體派和未來派繪畫。他們主張把物質(zhì)世界的外表形式肢解或時間化,但立體派和未來派并未完全從現(xiàn)實的具體事物上游離。他們在形式上的加工、肢解、歪曲、重新組織的方法,為的是想按自己的主觀愿望來再現(xiàn)一個變了形的世界,一個難以捉摸的世界,而作畫的靈感來源于自然的客觀存在。即便那些屬于分析性立體派的作品,也沒有步入極端抽象的境地,即沒有完全失去同自然的聯(lián)系。而真正的抽象派則一開始就切斷與自然的關系,以純粹的線、色、塊作為純造型語言。這種藝術的開拓者首先是俄國畫家康定斯基。康定斯基認為繪畫最重要的是表現(xiàn)藝術家的內(nèi)在情感。不妨說,康定斯基是表現(xiàn)派的先導。而蒙德里安的藝術所追求的是一種"風格",其基本特征是構成。所以他倡導的新造型主義,其實就是構成主義的繪畫表現(xiàn)。
1910年后,蒙德里安開始崇拜立體主義。1911年末,這位年近40歲的藝術家離開祖國來到了巴黎。當時正值立體派從分析階段走上立體綜合階段,他被分析派所吸引。這時他最喜愛的題材是樹木、沙丘、海洋、教堂和風車,所有這些正是與他熟悉的荷蘭環(huán)境密切相關的。
1912年,蒙德里安已陷入立體主義的塊面結構之中。他在巴黎的最初幾年里,由于受到畢加索、勃拉克的分析性立體主義影響,色彩上僅限于灰、綠、赭三種顏色。盡管如此,即使在他最富 立體主義的繪畫中,也仍然堅持以純正面形式來表現(xiàn)。他很少畫物體的傾斜面或加上一點雕塑般的投影,只有那種傾斜面或雕塑般的投影才使法國立體派畫家的作品產(chǎn)生確切而有限的三度空間的實體感。蒙德里安雖然熱衷于立體主義原則,但他已經(jīng)超規(guī)越矩,既不需要主題,也不追求三維視覺的深度感。
隨后,他超越了立體派,畫樹木或房屋幾乎全是用線來構成,形象痕跡消失,留下的只是線條的迷宮,是把骨架顯示出來的一種高度分析的作品。他在《造型藝術與純粹造型藝術》一文中說:"我感到'純粹實在'只能通過純粹造型來表達,而這純粹造型在本質(zhì)上是不應該受到主觀感情和表象的制約的……"顯然,他對立體派是不滿意的,因為它不能達到"純粹實在"。1913年他開始了對色彩的實驗。在蒙德里安的理論中所強調(diào)"純粹實在"和"純粹造型",可以說概括了蒙德里安的終身追求。對他來說,造型表現(xiàn)手法簡單,意味著形狀和色彩的行為的統(tǒng)一。他認為,抒情的、描繪的或歌頌的美是一種游戲或逃避,它所描繪的美與和諧是一種觀念的理想。它不可企及,因此它被停留在生活之外。那么,怎樣才能使"純粹造型"達到"純粹實在"呢?蒙德里安說:"真正的實在的造型表現(xiàn),要通過平衡里面的力學來達到。新的造型藝術表明:人類的生活,雖然經(jīng)常屈服于時間和不協(xié)調(diào)之下,但仍然建基于平衡之上。"若把這一理論具體化,即在造型美術中,只能通過形狀和色彩的動勢平衡來表達"純粹實在"。

《構圖》
蒙德里安在1917年與奧特·凡·杜斯堡(1883-1931)、巴特·凡·德·萊克(1876~1958)三人共同建立了名為"風格派"(DeStijl)的社團,并為該社團創(chuàng)辦了一份同名雜志,從而構成了以他為首的抽象派美術理論的體系?!对煨退囆g與純粹造型藝術》那篇文章正標志著他的抽象派藝術理論的確立,因為他已多次提到:"抽象藝術的首要和基本的規(guī)律,是藝術的平衡"。他的抽象畫排除了任何曲線。畫面上的色塊都離不開直角。作于1921年的《構圖》幫助我們理解他的這一理論的實質(zhì)。此畫有61×50厘米大,現(xiàn)歸布拉里克姆S·B·史里佩氏收藏。蒙德里安自己說:"我一步一步地排除著曲線,直到我的作品最后只由直線和橫線構成,形成諸十字形,各自互相分離地隔開,……直線和橫線是兩相對立的力量的表現(xiàn);這類對立物的平衡到處存在著,控制著一切。"他從大大小小的原色塊和矩形直角形狀的組合中尋求所謂"表里平衡、個性和集體平衡、自然與精神、物質(zhì)與意識的平衡"等等。這一切都為了鼓吹一種極端抽象的精神,宣揚藝術應該完全脫離自然的外在形式,應該追求"絕對的境界"。所以人們又給他這種抽象畫特征起了個雅號,叫"冷抽象",以區(qū)別于與他同時代的另一位俄國抽象派畫家康定斯基的藝術特征。
世界上的許多事往往失之東隅,收之桑榆,蒙德里安的這種"平衡"理論,在他的畫上并不怎么令人興奮,可是在家具設計、裝飾藝術以及即將引起世界注意的"國際風格"的建筑設計上,卻得到了充分的發(fā)揮。事實上,"風格派"成員中不少力求革新的建筑家們,在蒙德里安的理論影響下作出了新的探索。其意義在現(xiàn)代建筑史上是不可等閑視之的。
另外,蒙德里安于1916年,結識了荷蘭哲學家蘇恩梅克爾(Schoen-maekers)。此人在哲學上推崇新柏拉圖體系,自稱為"積極的神秘主義",或叫做"造型數(shù)學"。蘇氏曾對這兩個互不相關的名詞作了如下的解釋: "造型數(shù)學從創(chuàng)造者的觀點來看,意味著真正的有條不紊的思想;至于所謂積極的神秘主義的'創(chuàng)作法則'是:我們現(xiàn)在研究著把我們想象中的現(xiàn)實轉變成可以為理性所控制的結構,以便隨后在'一定的'自然現(xiàn)實中重新發(fā)現(xiàn)這些相同的結構,從而憑借造型視覺去洞察自然。" 蘇氏這種"造型數(shù)學"理論,有許多細節(jié)正中蒙德里安的下懷,故對他也十分崇拜。而且蘇氏的理論幾乎可以直接用來說明蒙德里安的造型結構。足見蒙德里安與蘇氏的交往,對藝術家后來的構成主義繪畫發(fā)生了決定性作用。20世紀中葉的西歐現(xiàn)代建筑完全從古典建筑觀念中擺脫出來,便得益于蒙德里安這種平衡理論。
此后,他已完全不畫眼睛看見的實物,而把繪畫語言限制在最基本的因素:直線、直角、三原色(紅、黃、藍)和三非原色(白、灰、黑)上,稱這種畫為新造型主義。從1917年起,他畫了大量這種作品,題目彼此差不多。《紅、藍、黃構圖》也是如此,它作于1930年,有51厘米見方,現(xiàn)歸紐約私人(Mr and Mrs,Armand P,Bartos)收藏。